“十五五”不能新增煤電【紫金論電·大咖說集錦】

舒印彪:(發電企業提2028年前碳達峰,那麼)“十五五”不能新增煤電

【紫金論電·大咖說集錦】

 

幾大發電企業均提出2028年之前碳達峰,這要求我們‘十四五’嚴控新增煤電,‘十五五’不能新增煤電。”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舒印彪“紫金論電”發言

 

 
#紫金論電#
 

8月14到20日,2021國際工程科技發展戰略高端論壇暨第六屆紫金論電國際學術研讨會在江蘇南京舉辦。研讨會由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南瑞集團)、智能電網保護和運行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專家學者圍繞“電力系統主動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目标”這一主題在研讨會上進行了交流研讨。

 

【以下為論壇精選發言摘錄/總結】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主任 蘇義腦

實現“雙碳”目标,必須堅持“立足國情,安全發展,科學創新,務求實效”的原則,認識到能源消費是核心,産業結構調整是關鍵,化石能源是重點,節能提效是抓手,現代化能源體系建設是目标。

電力行業是實現我國能源轉型的主戰場,新型電力系統是我國現代化能源體系的重要闆塊。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舒印彪

我國2020年能源碳排放達99億噸,占全球總量的31%;電力行業碳排放量占我國碳排放總量的37%。幾大發電企業均提出2028年之前碳達峰,這要求我們“十四五”嚴控新增煤電,“十五五”不能新增煤電。煤電要轉變職能,從提供電量向提供電力輔助服務轉變。

推動我國電力行業轉型要打造零碳電力系統,從深度低碳到零碳,推薦保留一定規模的火電,發電量占比不超過10%,産生的碳排放通過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移除。

火電要發揮托底和應急保障作用,解決新能源發電長周期、季節性波動帶來的保供問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名譽院長 邱愛慈

2030至2040年,煤電發電量處于平台期,2040年後煤電發電量加速下降。

依據“十四五”電力規劃初步研究成果的邊界條件,到2025年全國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為35.85%,這說明“十五五”時期必須限制化石能源裝機和利用小時數,并且上調風電、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裝機增長比例,才能達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50%的目标。

我國應該走能源結構調整和可再生能源發展并行之路,即低碳和零碳并行。要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分兩個階段構建适應能源轉型目标的新型電力系統:第一階段對現有電力系統進行改造升級,第二階段将多類型的大規模儲能和氫能作為靈活電源。

能源轉型下,供應安全、新能源消納系統穩定等問題逐漸突出,表明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受到威脅。彈性電力系統是應對未來電力系統運行風險的重要手段之一。

能源轉型下彈性電力系統的建設需采取“三步走”策略,經過15年的發展建設,最終達到預期目标:在極端事件攻擊下,電力系統7天全面恢複,核心區域電網48小時恢複,關鍵重要負荷不停電。目前,我國彈性電力系統發展仍将面臨嚴峻挑戰,需要充分考慮新能源發電間歇性、波動性的影響。發展彈性電力系統需要多方形成共識、多學科交叉,需要馳而不息、久久為功。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網電科院名譽院長 薛禹勝

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既定的戰略目标,但其實施路徑需要滾動優化,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則是實現這一目标最重要的支撐之一。

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過程不僅受到來自新能源大規模接入的挑戰,還受到日趨嚴格的環境約束、市場競争、社會參與者行為等因素的制約。他表示,願景中的新型電力系統與非電能源系統、環境系統、社會系統等非電力環節之間的邊界條件不再近似不變,不能再按封閉系統來規劃與調度,需要将其納入信息-物理-社會框架内的能源系統框架,在碳達峰、碳中和與能源低碳轉型的視野下優化新型電力系統的發展路徑。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校學術委員會主任 羅安

随着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将迎來新一輪爆發式增長,2030年風電、光伏發電累計裝機要達到12億千瓦以上,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将至關重要。

他通過主旨報告闡述了高比例新能源友好接入電力系統面臨着的穩定控制和智能傳感有序管理的挑戰,分别介紹了集中式新能源場站寬頻帶振蕩問題及對策研究、集中式新能源場站電壓與頻率穩定問題及對策研究、分布式微網内部環流與諧振問題及對策、配電網數字電力智能傳感與識别問題及對策研究。他認為,頻域阻抗法、主動支撐技術、儲能技術、電流指紋傳感芯片與智能識别技術可以為解決高比例新能源友好接入提供有效的理論方法與科學手段。

 

 

東北電力大學教授姜濤和博士 張儒峰

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對電力系統供能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嚴峻的挑戰,未來電力系統需要具有更高的靈活性和韌性,以應對新能源的随機波動和頻繁發生的極端自然災害。他們認為,綜合能源系統具有多能耦合與互補特點,靈活性資源豐富且供能安全交互影響,綜合協調利用多能靈活性資源構建韌性綜合能源系統是實現新能源安全、清潔、高效消納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能源行業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目标落地的重要技術方向。

 


内容摘自:《專家學者在國際工程科技發展戰略高端論壇暨第六屆紫金論電國際學術研讨會上展開交流——構建新型電力系統 服務碳達峰碳中和》-《國家電網報》

 

 

 

返回列表
< 上一篇:【報道】六部門聯合印發指導意見 制造業優質企業這樣培育 下一篇:沒有了